- A
- A
北京市建材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03月28日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建材产品不仅与建筑业有密切关系,而且广泛应用于各经济部门,又是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消费品。“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北京建材产业结构实现较大调整,资源的回收利用有所提高,能源消耗有所下降,产品门类和品种增加,建材市场繁荣有序。目前,北京的建材产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
为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特制订《北京市建材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建材发展概况
一、全国建材概况
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业部门。目前,建材工业有水泥、玻璃、陶瓷、房建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六大门类80多个小类、1400多个品种,其中:水泥、玻璃、陶瓷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
2009年,我国建材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3%,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完成工业增加值6400亿元、比2005年增加166%,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1%;实现利润125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6%。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建材工业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优化产业结构,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的进步,建材工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北京建材概况
“十一·五”期间,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奥运场馆的建设,促进了建材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科技进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2009年,全市有建材企业约4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有1100多家,从业职工12.3万人,资产总计780亿元。2009年,本市建材工业总产值为5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比2005年增长63%;全市建材工业增加值为12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5.2%,比2005年增长64%,全市建材产品销售收入544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出口创汇28亿元。
本市的建材企业主要分布在房山、密云、大兴、顺义、丰台等区县。北京金隅集团是集建材生产、房地产开发、大型物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本市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北新建材集团是中国建材集团在京的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石膏板为主的大型企业。本市重要的建材企业分布在水泥、墙体、建筑门窗、防水材料等行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的建材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创新、科技成果推广,产品名牌战略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确保了城市建设特别是奥运场馆建设的顺利完成,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 水泥、混凝土、砂石行业
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成绩显著。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了立窑水泥生产线,到2010年底,将只有琉璃河、北水、太行前景、立马4个企业6条2000T/d及2000T/d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以及平二、兴发、顺发、强联、新港、双山6个企业的1000T/d以上生产线和天维1家粉磨企业。水泥企业比“十一·五”初期减少22家。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300万吨,节约标煤24万吨,节电3.15亿度,节水1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积极推广和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水泥行业为资源综合利用做出了贡献。每年利用粉煤灰、矿渣等300万吨以上 ;在全国率先利用水泥窑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已掌握对固体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关键技术,至2009年,北京水泥厂已消纳废弃物20万吨;目前,正在对污水厂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及其飞灰的处理进行实验。
北京金隅集团对本市和周边地区的水泥企业加大了兼并重组力度,兼并重组15家企业22条生产线,投资新建5家企业5条生产线,已形成每年380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09年,水泥散装率已达到88.6%,水泥企业已具备散装率达到100%的能力。
目前,困扰水泥行业发展的障碍是矿山资源的贫乏和矿石的质量。
混凝土行业:预拌混凝土是大规模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在北京城乡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底,全市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200多个,年总生产能力1亿m3,年生产预拌混凝土近5000万m3,比2005年增长1.2倍。当前,预拌混凝土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大于求导致过度竞争,环境保护有待提高,搅拌站的能力和布局有待调整。
砂石行业:砂石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性产品,也是基本建设工程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大的基础性建筑材料。
随着首都功能的定位,北京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停止开采天然砂,停止开采砂石矿山,砂石企业由2005年的68家锐减到2009年的17家,砂石供应量由2005年的4000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2500万吨。目前,本市砂石需求量1.2亿吨左右,除去外地供应约3000—4000万吨,砂石供应缺口约3000—4000万吨。周边地区(三河、涿州)供应本市砂石有所减少、因此砂石缺口已成为混凝土行业的重大难题。
预拌砂浆和干混砂浆有了很大发展。
2. 建筑玻璃及玻璃深加工行业
在“十一·五”后期,加大了对玻璃行业的调整,先后关停了全部垂直引上、格法、小平拉等平板玻璃生产线。北京平板玻璃集团、秦昌玻璃有限公司的两条浮法线,也因技术装备、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及市场情况先后停产,北京的平板玻璃生产基本空白。而技术玻璃制品、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发展很快,到2009年,有各种玻璃及其制品企业656家,主营业务收入达64.06亿元,其中:技术玻璃企业36家,产量达到1088万平米,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涌现了江河幕墙、福通安全玻璃等重点企业。
3.建筑、卫生陶瓷及洁具
北京市生产卫生陶瓷及洁具企业不多,真正具有生产规模的企业只有2家,分别是北京(东陶)有限公司和东陶机器(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TOTO”牌卫生陶瓷产品属于中高档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量约200万件。还有3至4家卫生洁具组装企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生产陶瓷墙地砖的建筑陶瓷企业,都因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先后被淘汰。
4.墙体材料、保温、吸声材料行业
“十一·五”期间,本市加大了对墙体材料行业的调整力度。为落实华北地区节能规范和“禁实”工作,关停了400多家粘土砖厂,目前剩下利用煤矸石或建筑垃圾制砖的企业不足50家。
本市的新型墙体材料有空心砖、砌块、板材三类。空心砖有煤矸石空心砖企业48家,产能约36亿标准砖;砌块产品有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泡沫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企业105家,产能约395万m3;板材有各类轻质板材、加气混凝土板材、石膏板,轻质空心条板企业76家,产能约1595万m3,加气混凝土企业2家,产能约70万m3。
目前,在高层建筑领域,墙体维护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聚苯板外保温的占50%以上。实践证明,采用聚苯板外保温,其耐久性和防火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研究和应用单一的无机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做外保温是当务之急。
北京的新型墙体、保温、吸声材料的产量和品种有较大增长,但总体上讲,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要走上一条节能、节地、污染环境较小、轻质高强、劳动强度低的发展道路,任务非常艰巨。
5.建筑门窗及五金
“十一·五”期间,北京的门窗及五金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企业更新了生产设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建筑门窗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性能。随着数控型双头切割机的广泛应用,建筑门窗制作行业开始进入了数控时代。建筑外窗有了质的飞跃。无论在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新的节能技术应用、企业生产规模、生产制造装备还是在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我市建筑外窗产品领域仍以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和未增塑聚氯乙烯塑料中空玻璃窗两大产品为主流,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95%以上,其中,铝合金窗的发展势头比较强劲,已经超过塑料窗市场占有率。两种外窗产品的保温性能,均达到北京市强制性标准K≤2.8的要求。
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复合材料窗得到较快发展,主要产品有:铝木复合窗、塑木复合窗、铝塑复合窗。其主要特点是:进一步解决了单纯铝型材热传导系数高的问题;提高了室内装饰档次。新型玻璃钢中空玻璃窗也有所发展。
本市有门窗企业600多家,但中小型生产企业较多,其技术和设备水平、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等方面有待提高。
建筑五金行业有森德、三叶等70多家生产散热器的企业,主要生产钢质散热器、铜铝散热器等。
6.木材加工行业
我国天然木材资源相对贫乏,促使利用木材加工“三剩”物料,生产人造板来满足国计民生的需求。目前,本市的木材加工产品有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细木工板、强化木地板等。金隅集团投资的中密度纤维板合资企业,设计能力为10万m3/年,经过实施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20-24万 m3/年。刨花板生产企业只有“吉林森工”一家,年产量为3万m3。
7.化学建材行业
化学建材涵盖的门类、品种很多,用途很广,主要有防水密封材料、建筑涂层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经过自我研发和消化吸收,产量和品种增加,质量和档次提高,但在基础研究、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防水密封材料:全市有防水密封材料生产企业109家,其中: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企业56家,年生产能力达2亿m2,2009年产量约1亿m2,占全国产量的20%;防水涂层材料企业2009年产量约9000吨。
“十一·五”期间,沥青类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橡胶塑料类的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层材料,水泥类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层材料得到充分发展,成为防水密封材料领域的主流产品,此三种材料的用量约占防水密封材料用量总量的80%。冷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密封材料(土工布、土工膜、防水毯等)开始得到应用,用量并逐渐扩大。喷涂聚脲弹性体涂层材料及其配套材料,道桥用防水卷材与防水涂层材料在铁路、桥梁上得到广泛应用。
建筑涂层材料:全市有建筑涂层材料生产企业30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40万吨,总生产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在年产1000吨以上。现已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系列,内墙涂层材料向环保型发展,功能型涂层材料逐步进入市场。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高档产品市场仍被国外一些知名品牌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
“十一·五”期间,随着合成技术的发展,建筑涂层材料完成了由平簿型向厚质型,单一型向复合型、高装饰型涂层材料的转化过程,形成了水溶性树脂涂层材料、合成树脂涂层材料、无机硅酸盐涂层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涂层材料,以及防火、防水、防霉、防潮等各类功能性涂层材料的各类高、中、低档多层次产品结构的局面。
混凝土外加剂:全市现有生产企业约80家,年生产能力达25万吨以上,主要产品有:减水剂、膨胀剂、泵送剂、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等十四类。大部分应用于使用商品混凝土的房地产、交通、铁路等基本建设。北京市场容量约为20万吨。北京市有很好的外加剂科研技术资源,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近几年,随着工业萘供需偏紧以及产业升级,混凝土外加剂的产品结构将从萘系减水剂为主改变为氨基磺酸盐减水剂、脂肪族减水剂,最终逐步实现以聚羧酸减水剂为主、萘系减水剂及其它种类减水剂作补充的产品格局。
防火涂料:防火涂料是一种涂覆在材料表面,具有隔热、防燃、阻燃功能,并能有效延缓火势的发展、阻止火势蔓延,对基材起到保护作用的特种涂料,还具有防锈、防水、防腐、耐磨、耐热以及涂层坚韧性、着色性、黏附性、易干性和一定光泽等性能。目前,防火涂料包括厚涂型水泥基防火涂料、溶剂型和水性的薄涂型和膨胀型防火涂料以及饰面型防火涂料。
北京的防火涂料生产企业较多,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规模较小,投资较少,大多是多元经营,使得防火涂料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北京建材行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很难完全满足本市建筑业的需求,因此北京又是全国建材业的大市场,全国各地的建材产品都涌向北京。北京现有200多家建材市场经营着成千上万种建材产品,来满足首都建设和消费者的需求,建材市场一片繁荣。
(二)北京的建材行业,乃至全国的建材行所面临的形势;北京建材行业的机遇、趋势:
1、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考虑,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将对建材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从总体上讲,建材工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能源消耗大的行业,这对国家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建材行业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对建材行业提出严峻挑战;
3、国家出台限制产能过剩的政策,北京的水泥行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4、北京的小型建材企业多,行业的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对企业调整重组的任务十分繁重;
5、北京的建材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6、北京的建材行业面临资源获取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更为突出。
以上是北京建材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但北京建材行业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空间,发展趋势十分有利:
1、北京将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CBD东扩、规划建设环渤海总部商务区等),在“十二·五”期间,北京的公共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很大。
2、“十二·五”期间,北京的住房消费将进入新阶段,房地产开发开复工面积每年将达到8000万m2,高品质住房将成为新阶段住房消费的主流,对各种高档建材、各种装饰装修等功能性材料提出消费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求强劲。
3、为满足城乡住宅的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繁重;对80年代以前建设的住宅以及中小学校园约6000万m2,需进行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
4、为了满足世界城市功能的要求,要加快城市交通和市政工程建设(市区轨道交通建设、周边城市高铁建设);
5、推进建材产品下乡,加快新农村建设;
6、北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科研条件优越,开发能力较强,对建材行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具有良好的条件。
以上不难看出,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使生产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企业间并购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节能型建材,以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北京建材的发展有广阔的天地。
(三)“十二·五”我市建材行业总体发展思路
基于对我市建材行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基于建设“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材行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为目标,创新发展思维、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建材,开发建材高端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建材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根本任务。要实现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建材行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1、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研究和探讨北京建材行业发展的思路。根据北京市城市功能的定位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本市建材行业很难满足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需求,必须从京津唐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统筹规划建材行业的布局;
2、要以建筑节能75%为目标,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墙体保温构造和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的选择,为新型节能建筑以及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支撑。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一体化;
3、以现代建筑业为服务对象,加强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为支撑,以建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目标,根据不同的结构体系,以工厂化加工集成、现场安装为主要方式,实现房屋建设由现场建造向工厂制造转变。
4、发挥建材行业保护环境的功能,实现建材行业由资源消耗向资源综合利用的转变,由污染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继续利用粉煤灰、矿渣、脱硫石膏、废石粉作为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利用水泥窑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污水厂污泥、城市垃圾及其焚烧飞灰。
5、在建筑材料制造领域,对达不到综合能耗标准要求的要限期要求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他水泥制品,以期延长建筑物寿命,实现水泥减量化,从整体上实现节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6、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推动管理创新。利用本市的科技优势,加强“产、学、研”体系的建设,研究本市建材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四)“十二·五”我市建材行业的任务
按照行业分类,“十二·五”规划的具体任务和项目是:
1、水泥、混凝土、砂石行业
水泥行业
--对水泥行业的产能实行总量控制,北京市行政区内不再建设新的水泥生产线,全市水泥总产量维持在“十一·五”期末的水平(全年总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
--继续支持金隅集团对水泥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提高水泥行业的集约化程度;
--根据国家和北京市水泥综合能耗标准要求,凡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或关停并转;建议全部淘汰1000t/d生产线,投资建设一条5000 t/d生产线。
--改善水泥的品种结构,高等级水泥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90%以上,逐步推进水泥减量化;
--完善和推广高效节能的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新型立磨,降低能耗,到“十二·五”末吨水泥综合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碳减排技术和碳减排途径的研究,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单位水泥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
--发挥水泥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使用粉煤灰、矿渣、废石粉等作水泥的混合材;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利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利用水泥窑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消纳生活垃圾及其焚烧飞灰、消纳城市污水厂污泥等。
混凝土行业
--“十二·五”期间,预计预拌混凝土的需求量为每年4000—4500万m3。根据需求量,年生产总能力8000—9000万m3。根据对混凝土的需求量和产能,需搅拌站140个(搅拌站年产量为60万m3);
--调整搅拌站的布局,改善搅拌站的环境。搅拌站的分布要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按照经济运输距离,搅拌站的布局由内向外转移;
--加强对搅拌站监督和管理,严格搅拌站的资质审批程序控制搅拌站的数量,对没有资质的搅拌站要加以清理;
--把预拌混凝土、水泥和混凝土制品研制和发展与建筑部品化、工厂化,住宅产业化联系起来。
--积极发展干混砂浆和预拌砂浆,支持金隅集团建设年产4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线。
砂石行业
--建立密云人工砂生产基地,鼓励密云铁矿加大投入,利用尾矿扩大人工砂生产,使人工砂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
--对房山、昌平、门头沟、顺义等地矿山企业进行整合和支持,使人工砂年产量达到3500万吨。争取北京市的人工砂总产量达到近7000万吨,基本形成以本市供应为主的格局;
--采用建筑垃圾生产人工砂,开辟人工砂的新资源,并使废料得到充分利用;
--开展建设“绿色矿山”活动,使环境干净,消除污染。
2、建筑玻璃及玻璃深加工
--根据平板玻璃集团和秦昌公司的现状以及本市天然气供应、产品定位、环境评估、投资来源、市场需求等,两个企业很难达到工信部718号文件的要求,现有的生产线应关停或转产;
--根据需要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TFT电子玻璃等高档玻璃,积极发展中空玻璃、反射玻璃等节能建筑用玻璃及玻璃深加工;
--本市的玻璃加工企业产量低、规模小,应予调整重组。
3、建筑、卫生陶瓷及洁具
--根据本市资源和能源的状况,卫生陶瓷及洁具继续保持每年200万件的水平;
--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品牌创新,开发新品种、新造型、新款式,进一步开发高性能节水、智洁、智能等多功能高档卫生陶瓷产品。注重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完善配套体系建设。
4、墙体、保温、吸声材料行业
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主要维护结构材料,占建筑材料总用量的70%以上;墙体材料是资源、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又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实施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节能型墙体,实现低碳排放,依然是墙体革新、墙体产业发展的主题:
--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支持金隅集团、北新集团住宅产业基地的建设,这是推动现代墙体材料发展的重要措施;
--进一步推广应用加气混凝土。支持金隅集团建设一条年产30万m3的生产线;
--重点发展能耗低、环保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及其配套材料,如玻璃棉及制品、岩棉制品、玻璃纤维制品以及聚氨酯发泡材料、酚醛发泡材料等;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要体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积极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水渣、脱硫石膏)、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5、建筑门窗及五金
建筑门窗是房建材料的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具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0.1%(建筑物使用能耗),年消耗能源折标准煤4.95亿吨,其中墙体散热占40%左右,门窗约占30%。因此,要贯彻落实建筑节能75%的要求和目标,研究和开发节能门窗将成为门窗行业的巨大动力,节约空调制冷能源消耗和采暖供热能源消耗是建筑节能技术开发的两大目标。
--推进门窗企业调整重组,提高门窗行业的集约化程度,支持形成大企业,建设门窗基地;
--发展中空玻璃的塑钢门窗、玻璃钢门窗和热隔断铝合金门窗等节能型门窗;
--发展防火、防盗、抗震、隔音等特种功能门窗;
--发展钢木及木屑压塑的新型门窗;
--发展钢质散热器,提高产品质量和装饰性;
--发展金属天花板,增加花色品种。
6、木材加工行业
--人造板是房屋建设特别是装饰装修不可缺少的材料,又是木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应支持和发展;
--开发人造板、木地板及装饰板的花色、品种及功能,如阻燃、防霉、抗菌等;并且做到标准化、系列化。
7、化学建材行业
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密封材料是房建材料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屋面防水材料和地下工程防水材料,其质量关系到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寿命,因此,提高防水材料及其施工质量是首要的任务;
--发展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
--开发环保型、高性能地下工程防水材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发展施工方便的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建筑涂层材料
--发展环保型、抗菌、健康型内墙涂料;
--发展高耐候、高耐沾污、高保色、自洁型外墙涂料、喷涂聚脲弹性体涂层材料;
--加强化学建材用聚合物乳液、助剂、色浆等外加剂的基础科学研究。
混凝土外加剂
加强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丰富其他品种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着重发展无氯盐低碱的液体防冻剂、低参量低碱型膨胀剂、以高性能减水剂为基材的液体泵送剂、低碱速凝剂等产品。
防火涂料
防火涂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功能性涂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随着本市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物多采用钢结构,对钢防火涂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钢防火涂料。
--重点发展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替代厚涂型和薄涂型防火涂料;
--组织力量加快编制《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程》行业标准;
--严格工程现场检测,确保防火工程质量;
--加强对防火涂料市场监管,严格防火工程企业以及施工人员资质的管理,严格工程检测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防火涂料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五)政策与措施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加快向世界城市进军的步伐,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将有所增加,北京的建材行业如何发展,如何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和低碳经济的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材行业,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力的措施。
1、正确认识北京建材行业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建立京津冀地区建材发展规划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建材行业的发展。
2、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建材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支持金隅、北新等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支持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发挥其行业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3、研究和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对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消纳工业废弃物做出贡献的企业和项目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必要时令其停产整顿。
4、规范建材物流体制,对市场流通的建材产品继续实施“推广、限制、禁止”目录。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5、完善产品质量的监管体制,制订和贯彻各项标准、规程,坚持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进入市场的双重监管体制,把好建材产品进入市场关,推进产品名牌战略。
6、推进建材产品科技创新,研发高端建材产品。推进建材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把建筑物结构体系创新和建材产品的应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建筑应用实例中存在的问题。
7、继续执行“限期治理”的有效措施,每年初提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和完成时限。
8、进一步发挥建材行业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的作用,明确和委托协会的职能,支持协会开展各项工作。